耶穌/理想主義
好友潛行者的一篇文,寫理想主義者的狀態.得其准許轉貼過來.
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,說出了三句傳誦後世的名言,第一句是:「主啊,為甚麼你離棄我?」第二句是:「主啊請原諒他們,因為他們做的他們不曉得。」第三句是:「成了。」 (三句話不依福音書紀載的先後排列,而是依義理的次序排列)
一般分析,第一句代表了人子的狀態,第二是由人子到神子的過渡,第三是神子的狀態。
我們現在習慣這樣分析:正因為耶穌是人子,他有受困於肉體的軟弱和懷疑,他的不徹底,他才說得出第二句話。他的原諒,不是高高在上,作為神對世人的原諒,他的受難本身是最大的救贖(進行式),他是通過自己而請求一種原諒,不是自己進行原諒。
耶穌的不徹底(incomplete),令他反而融貫(consistent)起來。--他相信他所抱持的。
他要打救世人,尤其是猶太人。他是彌賽亞,但世人卻把他送上十字架。他沒有逃亡,沒有拋出「留得青山在」之類的說話,情願受死,就像蘇格拉底服從雅典市民的判決。
所有理想主義者都有可能面臨他們類似的處境--我為了你們的福祉奮鬥,你們非但不領情,反而埋怨我、責備我,其至要置我於死地。
這種受死,有人會定性為「欣然同意」。可惜,從耶穌十架上第一句話可見,他沒有欣然,相反,他非常痛苦。如果我們把他一直視為神的化身,一直地位超然,由上而下地憐憫世人的愚蠢,那,他的上十架,便是欣然,只是完成一個使命,一個任務。耶穌受難確有這麼一個層次,卻不止於這個層次。
理想主義者被他熱愛的群眾「背棄」,但他沒有因為相信自己領導群眾,走在群眾之先而作出高姿態的犧牲,而是覺得可能自己會有錯,覺得群眾可能是對的(即使自己多麼不認同他們)而把自己交出去。
那也不是一種盲目的信任,不是任由群體壓力摧毀個人,而是:他容許理想的這種缺失,他容許這重曲折的轉進。
所以耶穌是真正信任群眾的,不像一些政客或運動份子,口口聲聲為人民,但當人民「愚蠢」到一個「不可理喻」的地步,好一點的,還不怕犧牲,高姿態地當烈士;等而下之的,便很快站到高地,高姿態地批判,失敗了的話便高姿態地悲嘆。
這樣的理想主義者的不一致和自我推翻,不便經常發生在我們身邊嗎?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