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10月7日 星期日

意義的意志




暗黑的卡夫卡中,看到他寫的這本書.很有意思,經卡夫卡的允許,轉貼過來.


"人只要參透為何而活,即能承受任何煎熬。"

"這世界上只有兩種人。善良的人﹐與邪惡的人。"

"你可以把一個人的所有都奪去﹐但唯有人最後的自由 - 去選擇自己面對任何處境的態度 - 是無法被奪去的。"

"如果人生真有一點目的,痛苦和死亡必定有其目的。可是,沒有人能告訴別人這個目的究竟是什麼。每個人都得自行尋求,也都得接受其答案所規定的責任。如果他找到了,則他即使受盡屈辱,仍會繼續成長。"

"我們可以從三重途徑中找到生命的意義: (1) 創造與實行; (2) 感受與邂逅; (3) 承受苦難。"


這都是119104 說過的話。

說這話的時間﹐是1943到1945年﹔地點﹐是他待過的集中營﹔對象﹐是一大堆有號碼的囚犯。

在集中營﹐沒有名字﹐只有號碼。

戰後﹐119104 自由了。119104 寫下了一本書﹐書名為 "...trotzdem ja zum Leben sagen (Ein Psychologe erlebt das Konzentrationslager)" (…對生命永不放棄﹔心理學家在集中營的經歷﹐英文版譯作"意義的追尋")

這本書並不厚﹐只有一百五十多頁。內容卻震撼世界。

119104 的名字叫維克托‧法蘭克( Viktor Frankl )博士,是一位精神醫學家。

他寫的書不是心靈雞湯。這不是Dr.Phil。這不是弗洛伊德的戀母情結。這是血與淚的集中營。裡面的人﹐身體上所有的毛髮被剃光。他們不是在牢營裏因病﹐過勞或自殺逝世,就是被送到煤氣室。

你能想象身上連一條毛也沒有是如何保持尊嚴的嗎? 你能想象每天以一小塊餅乾與淡得不能再淡的肉湯是如何生存的嗎? 你能想象大量人體燃燒的氣味是怎樣的嗎?

因為集中營﹐他"陷家剷"了。他的父母與妻子﹐都在不同的集中營去世。使他能夠堅持下去的﹐是對妻子的思念﹐與要重新完成他的著作 --《醫師與心靈》一書原稿的信念。

那《醫師與心靈》的一部份﹐後來成為了"意義的追尋 "一書裡第二部份的大綱。

那一本書分開兩部份。第一部份﹐是他以精神病醫生與囚犯的身份在集中營的經歷。他不卑不亢的把裡面的經歷寫出來﹐並以那經驗去印證第二部份﹐就是他所創"意義治療法"學說的基本概念。

對他來說﹐尋找"活下去的價值"-- "意義意志"﹐是比快樂意志(弗洛伊德)和權力意志(阿德勒)更為重要的。

"人是有意義意志的。而意義意志是自由的。生活亦是有意義的,但需要個人自己去發現。意義因人而異﹐亦不能強加於人身上。生活的意義只能靠自己去發現,一旦發現,就堅持下去,這就是個人的責任。這意義不是與生俱來的﹐必須在外部世界中去尋找。當人忘掉自我 -- 為了理想或所愛的人 -- 他就得以超越自我﹐得以完全。"

當我還小的時候﹐可能不會明白這一本書。人大了﹐才會發覺原來自己所經歷過的﹐所受過的苦﹐是如何的微不足道。他比我承受得更多。更痛。

他卻在裡面找尋到意義意志。

如果可以﹐看看這本書吧。


延伸閱讀:

Interview with Dr. Viktor Frankl part I

Interview with Dr. Viktor Frankl part II

Interview with Dr. Viktor Frankl part III

Introduction about Viktor_Frankl

three books+music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