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7月21日 星期六

始於絕望的希望

"如果連大人都不相信有美好的未來,卻要孩子們相信明天會更好,這無疑是不負責任;不過為了下一代,我們大人應該要提起勇氣,替下一代找尋新的思想之路。" 大江健三郎在他的書《為什麼孩子要上學》中說.

9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,一直是我非常喜愛及欣賞的作家,尤其他那本具個人自傳味道的"個人之體驗"更是我最喜歡翻看的作品之一,此書展示了他內心的矛盾掙扎,對自我的質疑,對自閉症兒子的出生,所帶來的種種人生與自我的提問,自責,厭惡,沉溺,以及珍惜與愛.

書展期間,在"書店之旅"行程中,在天地買了" 別了,我的書". 看完後,才在blog上分享讀後感言.

與blog友阿李公談起,他提到 大江《為什麼孩子要上學》. 我沒看.上網找到時報悅讀綱,提到此書,下面的文章視為認識此書的引子吧..





  大江健三郎在「911」事件後也曾說:「我覺得 20 世紀的文明已經崩壞,如果 21 世紀是以這樣為開始,那人類的滅亡已經不遠;這個世界需要有重建的思想,讓我們的下一代願意相信,崩壞的文明還會產生新的文化,而且新文明的誕生並不需要有所謂的戰爭。」於是,大江決定不再自我封閉,他要為了孩子們的未來點燃希望,構思中的鉅作《二百年的兒童》是目標,而這本《為什麼孩子要上學》則是起點。

給青少年成長過程的思考之書


  這是大江第一次為青少年成長過程而寫的思考之書,大江以自己的童年經驗題材,並藉由提問-疑惑-解答的三步驟,盼能帶給迷失中的孩子一盞明燈,給晦暗中的大人一絲勇氣。大江在十歲那年因為日本宣佈戰敗,讓他對老師甚至整個國家產生不信任,於是有了 <為什麼孩子要上學> 的質疑?大江在幼時來自飽受戰亂折磨的奶奶感嘆,於是有了 <人為什麼要活著> 的困惑?大江在小學時曾因作文題目「我所尊敬的人」,寫道自己最尊敬的是學校那位其貌不揚的工友先生而被師生取笑,於是有了 <想要變成怎樣的人> 的人生探索;大江更因長年照顧患有智障的兒子「光」那段期間的生活體驗,於是有了 <對謠言的抵抗力>、 <百年的孩子> …啟發多篇感人故事。

  「孩子的童年生活中,大人到底應該給他們什麼?」圍繞這樣的概念,大江於是完成這16篇適合親子共讀的人生散文。

每個人都有一棵「自己的樹」

  《為什麼孩子要上學》原書名是《自己的樹下》,這是大江幼時和奶奶的一段對談經驗。大江的奶奶告訴他,住在這山谷的每個人都有一棵「自己的樹」,人的靈魂就從樹的根部降落山谷,進入人體,而死的時候只有身體會消失,靈魂則會回到樹的所在;童年的大江問奶奶,「自己的樹」在哪裡?奶奶回他,腦筋聰明的靈魂就會記得自己是從哪棵樹來的,如果走進森林站在《自己的樹下》,有時候還會遇見老了以後的自己呢!

  年逾六十的大江說自己現在回到故鄉的森林中,雖還不知哪一株才是「自己的樹」,不過他所想到的答案是夏目漱石的《心》,書中老師對年輕人的一句話:「請好好記住,我是用這種風格活著。」大江認為夏目漱石就像是在「自己的樹下」侃侃而談,才寫出這本小說。

孩子的童年生活中,成人到底應該給他們什麼?

‧《為什麼孩子要上學》是書中第一篇文章的標題,中譯本取之為書名,除了方便讀者理解外,也是大江童年對生命思索的第一步。

‧ 閱讀本書其實和大江健三郎是不是得過諾貝爾獎無關,讀者不必懷有「大師」作品時的戒慎恐懼,因為大江是以樸質平易的文字,敘述自己從日本戰敗後慢慢成長的少年故事,聞者很難不被其真摯的赤子之心感動。

‧ 本書的價值不止在於進排行榜或銷售數十萬冊,重要的是日本更多的中小學,以本書為指定的課外讀本,從校內師生的心得發表到校外的徵文比賽,引起更多學校家庭,大人小孩的熱烈討論,進而帶動另一波教育界的讀書風氣。

‧台灣的多元化教改,大家爭的好像只是參考書和教科書誰貴?哪些考題,如何答題才有助於進好學校?至於「孩子的童年生活中,成人到底應該給他們什麼?」大江健三郎很關心,但我們的大人似乎很不用心。

沒有留言: